外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2024年度报告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下设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此外,还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二)学科建设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秉承“人文为本、多元发展”建设理念,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依靠传统上形成的实力雄厚的西方语言文学文化、东方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面覆盖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个学科方向,定位明确、重点突出,形成既符合学科特征,又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和引领作用的一流学科发展格局。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秉承“人文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依靠传统上形成的实力雄厚的西方语言文学文化、东方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面覆盖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个学科方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北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继续保持领先。在2024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院现代语言排名第11、英语语言文学排名第34、语言学(与其他院系共享)排名第8、古典文学(与其他院系共享)排名第9。

(三)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4年推荐免试研究生报考297人,录取62人,其中来自“双一流”高校59人,占比95%。硕士统考研究生报考920人,录取62人。博士研究生报考154人,录取32人。港澳台报考12人,录取2人。留学生报考3人,录取1人。121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5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培养。

 

、研究生培养及招生情况

)研究生培养选育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强教学管理,优化培养环节,强化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春季学期143门、秋季学期149门课程的教学和考试工作及486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平稳进行。全部课程参与了学校课程评估,对于课程评估发现的问题,进行调研和整改。优化课程体系,新开“德语语言史专题”“翻译与出版”“狄更斯研究专题”“俄罗斯先锋派专题”“高级汉韩翻译”“腓尼基语言和文化”等研究生课程。校级课程建设结项4项(科技人文英语、美国文化、西班牙语语法史、句法学)。研究生课程建设中期报告6项(高级汉德翻译、17世纪以前德语文学、赫梯语语法与阅读、东南亚文化个案研究与田野调查、韩中文学比较、东南亚研究学术写作)。着力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严抓送审前质量把关和答辩前审核两个核心环节。2024年121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25名博士生获得博士学位。英语系宣奔昂的论文《瓦格纳对维多利亚与现代英国文学的影响——以乔治·艾略特与詹姆斯·乔伊斯为例》(指导教师申丹),西语系袁婧的论文《回归无限:莱萨马·利马诗学中的“象”与“对位”》(指导教师王军)荣获2024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积极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2024年5月25日,第十六届北京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论坛顺利举办,收到来自国内外136所高校600余名研究生的687篇投稿,参与人数及投稿论文篇数较去年有较大幅度增加。7月1日-12日,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乐投(中国)、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中国文化书院跨文化研究分院、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东方文学研究分会协办第十六届 “东方与西方:文学的相遇与互鉴”全国东方文学研究生暑期学校,100余位硕博研究生、青年教师在论坛中分享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交流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课程思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全面贯彻教育部“理解当代中国”“习近平论教育”等多语种系列思政教材使用的整体要求,在10个语种的35门课程中推广使用“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其中包含6门新开设的翻译类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智慧的能力。2024年7月王丹担任总主编的《理解当代中国》韩国语系列教材正式出版,是为国家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战略性工程和引领新时代中国外语教育发展的创新之作。李淑静、王丹主编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于2024年9月出版,涵盖语言、文学、文化、翻译、国别和区域研究五大类的54项教学设计、21个课程样例、16个课堂样例,覆盖所有专业及所有课程类型。以上成果有助于激发师生从跨文化视角探究中国理论,挖掘当代中国的发展密码,并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中国的智慧和方案。在2024年“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中,学院2024级日语口译王珏荣获金奖(季军),袁珵荣获银奖,2024级意大利语专业叶子青荣获金奖(亚军), 彰显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

)国际交流质量持续提升

持续优化国际化支持体系,通过设立专项资金、完善申请流程、加强政策宣传等方式,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研究生累积出访113人次,出访范围覆盖40个国家及地区,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极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积极推动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项目的申报工作,共推荐40余名学生申请留基委的留学项目,为展示学术成果、开拓学术视野提供了重要平台。

)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助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党建引领,德育为先。通过博士生讲师团宣讲和多语种读书会等方式扎实理论基础,提升专业素养;利用校内外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校企交流、校地合作,赴各地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将党建引领与学生发展深度融合。

定向领航,助力成长。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新生教育系列活动,党委书记、院长开展院史院情系列讲座,专任教师引导学生培育学科认同;进行全覆盖就业指导,党政领导访企拓岗、重点推荐,举办首届就业双选会、重点领域专场宣讲会和校友分享会引领择业;开展美育和劳动教育实践,拓宽学生视野。

精准护航,暖心守护。全方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赴河南、广东、福建等地开展资助寻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台账,对学业、心理、就业困难重点学生给予个性化支持,深度辅导覆盖全员,应急处突迅速有效。筹建院级心理咨询室、生涯咨询室,打造“圆桌谈”“银燕传声”等品牌活动,缓解压力、解疑释惑。

2024年学院连续三年获评学生工作先进单位,获评2023-2024学年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学生党团日联合主题教育优秀组织院系,纪念“一二·九”运动89周年师生歌会乙组特等奖,校园体育工作先进单位。

   

、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引才育才与学科内涵发展的双轮驱动

1.人才引育成效显著

“人才战略年”的框架下,学院科学制定年度招聘计划,本年度成功引进助理教授2人、行政职员1人,及时为关键岗位注入新鲜血液。积极总结成功经验,李淑静和高一虹分别荣获北京大学2023年度“引才育才优秀工作者”荣誉称号和“引才育才伯乐奖”,充分体现外院人才引育工作的卓越成效。

2.评估体系日臻完善

深入推进分系列管理,为人才成长提供有力保障。年内顺利完成教研系列中期评估3人、Tenure评估6人,1位长聘副教授晋升教授,2位老体制副教授晋升长聘副教授,3位助理教授通过Tenure评估晋升长聘副教授。国家通用岗位晋升、考核续聘等工作有序推进,为学院人才队伍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高端人才引领发展。宁琦、金勋2人入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张忞煜获聘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董强获聘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配合学校做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试点补选工作,推选2人参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项目,5人参评青年学者项目,已通过学校审议上报。

3.多维培育青年学者

继续加大对青年学者的支持力度,评选第五届“新东方青年学者优秀成果奖”5人,“新东方青年学者优秀翻译成果奖”3人,鼓励青年学者深入科研,出版具有学术影响力和学术创造力的成果。举办第五届全国东方学与东方文学青年学者论坛、外国语学院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新时代的欧亚研究”青年学者工作坊等学术交流活动,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促进学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青年教师夏露荣获姚楠翻译奖、王渊荣获第二届雅努斯翻译资助计划“未来译者”称号。

4.博士后队伍不断壮大,激发博士后创新活力

今年新增10位优秀博士后,目前在站博士后已达25人。积极搭建学术平台,加大博士后孵化力度,取得显著成效,年内共有4人获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4人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3人入选国家级博士后海外引才专项,2人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在日常管理中,持续优化博士后的发展性评价体系,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助力其职业道路规划,今年共有2人出站并顺利入职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

5.增强国际交往活力,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办学

2024年,学院聘、邀外专百余人开展工作或进行学术交流。其中,以合同聘任和邀请长期访问(三个月以上)方式在学院开展教研工作的外籍学者共43人:拥有固定教职学者3人,外籍专任教师(Z岗)31人,以支持教学为主要任务的长期访问学者6人,短期工作聘用1人,远程授课1人,兼职任教1人。来自日本、印度、英国、德国等近20个国家的短期来访外籍学者60余人,开设百余场讲座、对谈、合作研究等项目。

响应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就解决外籍专任教师(Z岗)社保缴纳问题实现实质性进展,与国际合作部、人事部达成一致解决方案,并就2025年新入职教师开启改革试点。

学院教师积极与国际学界开展交流,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教师出国(境)开展学术及工作交流达123人次,其中8位教师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主旨报告。

(二)全面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学科注重顶层设计,支持教师学术发展,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材料预审,为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书把关,有效提高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成功率。2024年,外国语学院成功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1项,立项数量在全校人文学科院系中表现突出。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6项、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出版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高校国别和区域研究项目2项(涉密)。2024年度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经费总金额逾370万元。在校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获北京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4项。

产出一批优质科研成果。2024年外国语学院教师的成果共计373项,其中出版学术专著18部,译著32部,编著及教材42部,工具书1部,古籍整理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著作中发表论文268篇,译文5篇,研究咨询报告6篇。

英语系申丹教授的专著《双重叙事进程研究》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阿拉伯语系仲跻昆教授的专著《阿拉伯文学史(四卷本)》、南亚学系陈明教授的专著《梵汉本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典词语研究》、东南亚系吴杰伟教授的专著《东南亚宗教艺术研究》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英语系长聘副教授李宛霖的专著《Global Ambigu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n Gothic: A Study in Form, History, and Culture》获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果奖。俄语系宁琦教授获全国区域国别学女学者杰出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古代东方文学插图本史料集成及其研究”(16ZDA199)的研究成果、南亚学系陈明教授主编的《古代东方美术理论选萃丛书》(8卷9册)作为“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获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并出版。

举办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以及13场院长茶座活动,通过组织“一个人的世界文学——学科史读书会”“多语种语言学协作研究研讨”“文科纵向科研项目专题讨论会”“‘语藏’开工商议”“外语学科增长布局战略研讨”“前辈足迹与自己经历:留学·视野·学科建设”等专题的座谈,搭建教师深度交流的平台,推进有组织科研。在引导教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创新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科研氛围和创新文化。

探索性协助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承担下一年度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选题征集和评审工作,为未来中华学术外译秘书处建设打好基础,立足学术前沿,服务国家战略。

借助多元文化优势,积极推动国际人文交流,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与德国、阿根廷、意大利、巴基斯坦、巴西、奥地利、伊朗等多国使馆保持积极互动,通过邀请大使演讲、举办文化学术研讨、合作组织文化活动、师生赴馆交流等方式,开展交流活动近20场。接待来自印度、缅甸、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学术机构及民间友好团体,开展友好交流十余场。

持续“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方大学、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淡江大学签订协议,就师生互访、学术合作、联合办会、信息互享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

 

、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瓶颈与挑战

随着教师队伍老龄化和部分资深教师的退休,学科整体师资数量有所减少,教授队伍规模相比以往有所萎缩。在新体制下,如何吸引和培养高水平青年教师,特别是精准支持冷门学科和非通用语种方向的师资,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外语学科的多语种特性和冷门学科的特殊需求,要求更加灵活和精准的师资培养与管理机制。

 

)学科发展方向均衡性与全面性不足

学科在保持传统强势方向(如欧美文学、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同时,部分冷门绝学和非通用语种方向的发展力度相对不足,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多语种教学与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尤其是拓展非英语方向的研究深度和教学优势。

 

)国际化水平与全球影响力有待提升

尽管本学位授权点在国内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但在国际化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国际学术界的标志性成果、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学术合作等方面,尚未完全匹配其国内顶尖地位。当前的国际化程度乐投在线登录体现在学生层面,而在教师团队的国际化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全球影响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结合需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结合尚有改进空间,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方向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的项目制改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继续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发展路径和实践机会。

 

)社会责任与全国引领作用有待强化

本学位授权点作为国内顶尖学科,应更积极地承担全国外语学科发展的引领责任。例如,通过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开展师资培训、提供政策建议等方式,助力全国外语学科的整体提升。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推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等方面,需进一步发挥学科的辐射作用和社会影响力。

 

五、改进措施与未来规划

针对上述问题,本学位授权点制定了以下改进措施与未来发展规划,旨在进一步提升学科内涵与创新能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与社会服务能力,为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和推动我国外语学科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构建高水平人才梯队

制定专门政策支持冷门学科和非通用语种方向的发展,优化教师考评机制,尊重学科差异,为非主流学科提供灵活支持。加大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吸引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潜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并通过海外访学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其学术能力。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新老教师在学术传承与创新中的平稳过渡,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规模与质量。

)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均衡发展

继续巩固欧美文学、西方语言学等传统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加大对冷门绝学和非通用语种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研究计划,为这些领域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障。重点推动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数字人文等新兴方向的发展,完善学科布局,确保学科在多样性和全面性上的持续拓展。

)提升国际化水平,构建全球学术影响力

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走向国际。组建国际化研究团队,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合作,提升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标志性地位,努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

继续推进“专业+项目”制,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例如多语种口译、文学翻译、数字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注重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推动“外语+”模式,为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端外语人才。

强化社会责任,发挥全国引领作用

系统总结学科在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学科发展等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报告、出版物等形式向全国高校推广,为外语学科建设提供参考。加强与国内高校的合作,特别是在师资培训、冷门学科发展、翻译学科建设等领域发挥示范作用。围绕文化国际传播、涉外法律、数字人文等领域,开展乐投在线登录具有引领性的研究与实践,为国家战略需求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