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建设2023年度报告

一、总体概况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位授权点下设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德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印度语言文学、西班牙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亚非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此外,还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

(二)学科建设情况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秉承“人文为本、多元发展”建设理念,学科建设成效显著。学科依靠传统上形成的实力雄厚的西方语言文学文化、东方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面覆盖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个学科方向,定位明确、重点突出,形成既符合学科特征,又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和引领作用的一流学科发展格局。

     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秉承“人文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依靠传统上形成的实力雄厚的西方语言文学文化、东方语言文学文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别和区域研究的教学科研队伍,全面覆盖外国语言研究、外国文学研究、翻译研究、国别和区域研究、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五个学科方向。在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北大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继续保持领先。在2023年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院现代语言排名第11、英语语言文学排名第34、语言学(与其他院系共享)排名第8、古典文学(与其他院系共享)排名第9。

(三)研究生招生及学位授予情况

  2023年录取硕士研究生115人,其中学术型73人,专业型42人(含港澳台生1人、留学生2人)。录取博士研究生35人。研究生毕业161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9人,硕士研究生132人;结业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硕士研究生4人。授予博士学位31人、双证硕士学位132人。

)就业基本状况

 2023届本硕博毕业生,就业195人,国(境)内升学83人,国(境)外留学65人,6名博士毕业生入站。开展优秀选调生分享会、简历制作讲座和职业生涯规划讲座等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20余场。

 

、研究生培养及招生情况

完善研究生招录体系,强化培养过程质量管理

研究生招生继续秉承“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把招生质量关。推荐免试研究生招生规模有较大幅度增加,招生名额达60个,为吸引优质生源起到了积极作用。顺应学校缩减考试科目的要求,德语语言文学、阿拉伯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国别和区域研究四个二级学科取消研究生统考。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报考247人,录取48人,其中来自“双一流”高校45人,占比94%。硕士统考研究生报考1289人,创历史新高,录取64人。博士研究生报考157人,录取35人。港澳台报考12人,录取1人。留学生报考6人,录取2人。

完善制度,优化流程,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和质量管理。继续完善2023级研究生培养方案。稳步推进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博士研究生综合考试、开题报告、预答辩、学术创新、年度审核等各项培养工作。通过博士研究生年度审核总结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成绩和亮点,对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新开研究生课程《俄语语言学原著研读》《当代俄语现状研究》《以色列历史文献研读》《以色列族群研究》《日本戏剧文化翻译》。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155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开设研究生课程160门。本年提交研究生课程建设立项申请8项,研究生课程建设结项4项,研究生课程建设中期报告4项。

继续加强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加强论文抽检审核。着力提升博士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2023年申请学位的31名博士生和132名硕士生全部获得学位,论文抽检未出现问题论文。日语系向伟的论文《日本古代战记绘卷》及语言所李颖异的论文《从量词语言的复数标记看汉语名词短语的结构》被评为2023年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布局重点学科,培育国际化卓越人才

重点建设国别和区域研究二级学科,培养了解中国、关怀世界的未来政治、经济和社会组织领导者,累计已招收硕博士研究生13人。持续做好与世界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机构的交流项目,为北大学子拓展国际交流、增强世界情怀创造有利条件。

组织研究生暑期国际实践团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东国家发展问题”为主题,赴沙特、伊朗等国考察我国与对象国外交关系、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中的重要议题。在研究生院“全球视野·研究生学术交流支持计划”、国际合作部“全球塑造力育才专项基金”、外国语学院和相关院系的支持下,由来自研究生院和5家院系的8位老师、9家院系的15位硕博研究生组成的跨学科调研团队,先后走访了沙特的利雅得、达曼、达兰和伊朗的德黑兰、恩泽利、拉什特、加兹温七座城市。调研团在14天中组织参访座谈活动30余场,调研行程超过1400公里。围绕主题完成了四个子课题的调研报告。通过参访和调研沙伊两国当地政府部门、高校、媒体、地方产业和企业、当地社区和民众、中国驻外使馆和中资企业等,以跨学科的方法、多元且内部的视角探索沙特、伊朗两国最真实的面貌,对沙伊两国和中沙、中伊关系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外交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

)课程思政和教材建设工作成果丰硕

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工作的要求,课程思政和“三进”工作成效显著,“理解当代中国”多语种系列教材在学院7个系所、9个语种、13个专业的28门课程中广泛使用。持续创新教学模式,在思政引领中传授专业知识,在专业教学中凸显价值追求,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脱颖而出:西葡意语系助理教授成沫、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外籍教师高山、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助理教授张忞煜在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中荣获“课程思政奖”;阿拉伯语系助理教授李海鹏受邀在“理解当代中国阿拉伯语系列”虚拟教研室担任主讲人,带领老师集体备课;俄语系副教授刘淼受邀在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任课教师培训中担任《俄语读写教程》教学示范的主讲人。

学院教师成功申报2023年北京大学课程思政教材建设立项2项,数字化教材建设立项3项,数字化教材建设立项配套纸质教材立项2项。其中党委书记李淑静牵头组织各专业骨干教师编写的《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力求为全国外语类院校及人文学科课程思政工作提供有益参考。冯硕、尹旭、丁一、章文、柯彦玢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阿拉伯语系导师团队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依托院系学科特色,创新性上好富有外院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大思政课”

党建引领,德育为先。17个党支部和58个团支部积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632次,通过博士生讲师团宣讲会和多语种读书会等方式扎实理论基础,实现思政教育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覆盖;利用校内外红色资源开展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加强军地共建、校企交流、校地合作,组织27人次教师,218名本科生组成11支课程团队赴10省份11个城市开展社会实践,引导学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将党建引领与学生发展深度融合。

定向领航,助力成长。注重因材施教,精心设计新生教育系列活动,党委书记、院长参与授课,开展院史院情系列讲座;进行全覆盖就业指导,党政领导访企拓岗、定向推荐,不断提升就业育人水平;开展美育润心和劳动教育实践,举办重点领域专场宣讲会和校友分享会引领择业。

精准护航,暖心守护。全方位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赴云南、河南等地开展资助寻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助学金和临时困难补助,做到钱上卡、人上心;建立重点关注学生台账,对学业、心理、就业困难重点学生给予个性化支持,深度辅导覆盖全员,应急处突迅速有效。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和师生“圆桌谈”等品牌活动,缓解压力、解疑释惑。

讲好故事,凝心铸魂。“北大外院人”公众号全年共发布文章560余篇,总阅读量超70万次,关注人数近3万人。投稿《学生工作周报》和《北大团内信息》600余篇(幅)。选派40名学生参与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志愿服务工作。

   

、研究生教育改革情况

(一)与学校人才战略同向同行,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本学科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大学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校战略的若干措施》,系统构建“引才、育才、选才”三位一体的人才队伍建设新机制,打造一支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人才队伍。

1.面向全球引进高水平师资,主动出击以才引才

加强海外引才工作,积极引进战略语言科学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本年度入职教授1人、教学副教授1人,助理教授2人,博士后进站11人,均获海内外顶尖大学博士学位,是学科发展急需紧缺、具有创新研究能力和国际化视野的优秀青年人才。

2.进一步深化人事综合改革,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持续提升核心人才竞争力,在分系列管理和新老体制融合、高层次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显著。截至12月底,学院有专职教师209人,包括教授49人,副教授91人(含长聘副教授20人、预聘副教授2人、教学副教授6人、老体制副教授63人),助理教授39人,讲师30人;其中新体制教师已达79人(含教研系列65人、教学系列14人)占比37.8%。本年度教研系列晋升长聘副教授3人,另启动教授晋升3人、届满评估5人待学校审议中;教学系列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1人。申丹获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宁琦入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廉超群入选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宁琦、金勋入选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

3.继续加大支持青年学者力度,助力教师职业成长

做好“新东方青年学者”评选工作,评选出第四届“优秀成果奖”专著5项,盘活资源增设“优秀翻译奖”并评选出译著10项,激励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做出更大成绩。办好“青年教师座谈会”“院长茶座”等系列品牌活动,有效促进青年教师职业成长。加大对博士后队伍的孵化力度,通过举办博士后交流座谈会、进站培训等多形式多渠道助力博士后成长。2023年2人分获“第73、74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4人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3人入选国家级“博士后引进项目”,1人获评“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后奖”,着力储备政治素质优良且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4.加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核心的引智人才建设

2023年学院外籍教师共计32人,近一半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及地区,其中4位为对象国高校或北京大学(助理/副)教授。外籍教师2023学年共计开设六十余门课程。此外,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参与学科建设和文化交流工作:叙利亚籍Hamoud Younes教授编著出版《简明阿拉伯语书法教程》;埃及籍Alaaeldin Mamdouh Saad Ahmed Akef助理教授编著出版《阿拉伯语基础听力教程》,参与北京大学第二十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荣获人文社科类一等奖,指导学生参与第十一届国际口笔译大赛同声传译邀请赛(阿汉互译)并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伊朗籍Bahador Bagheri支援北大外院与北二外学科共建,赴北二外开设波斯语课程;意大利籍Giuseppina Giummarra承担意大利语言文化暑期学校组织管理工作,意大利语周系列文化活动联络工作;俄罗斯籍Elena Markasova在国际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巴西籍Ana Cláudia Fabre Eltermann组织北大国际文化节巴西展区。

 

(二)全面推进有组织的科研,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学科充分支持教师学术发展,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材料预审,为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书把关,有效提高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成功率。2023年,学院成功立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立项数量在全校人文学科院系中表现突出。其中,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1项,获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1项,教育部项目1项、国家民委民族研究项目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2项。2023年6月获2022-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4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3项),2023年2月获国家社科基金优秀博士论文出版项目2项。2023年度新增省部级以上科研经费总金额逾450万元。在校级科研项目立项方面,本年度获北京大学国别和区域研究专项3项、北京大学文科科研创新项目立项7项,桐山教育基金研究资助立项3项。

产出一批优质科研成果。2023年学院教师的成果共计362项,其中出版学术专著17部,译著29部,编著及教材30部,工具书1部,古籍整理1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及著作中发表论文257篇,译文14篇,研究咨询报告13篇。南亚学系陈明教授的著作《天竺大医:耆婆与〈耆婆书〉》获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

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打造教学科研的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交叉,助力协同创新,学院有组织地推进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战略导向的应用性研究。2023年,学院举办了12场院长茶座,通过组织“术语翻译团队建设”“文学翻译:价值与挑战” “国别和区域研究与智库建设”“北大外国文学经典译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青年教师成长”“学科档案资料整理与研究”等专题座谈,搭建教师深度交流的平台,推进有组织科研。在引导教师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创新的同时,积极创造有利于自由探索的科研氛围和创新文化。

与北大档案馆、图书馆、出版社积极开展科研合作。与北京大学档案馆签署《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档案编研》合作协议书,携手学科史编纂工作。与北大出版社围绕“乐投(中国)经典译丛”展开专题研讨。与北大图书馆就“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史电子资源库”开展合作,收集学科史多语种、多类型史料档案。

 

(四)落实学校“国际战略年”部署,积极开展国际合作

2023年,本学位点落实学校“国际战略年”部署,推进多层次文化交流。参与学校接待外国领导人、驻华大使来访活动近10场,包括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总统赛义德·易卜拉欣·莱希、俄罗斯副总理切尔内申科、新西兰总理西普金斯、沙特驻华大使哈勒比等。支持学校与国际高校及友好机构的交流活动10余场,如早稻田大学校长团、印度大学校长团等。

学院教师约150人次出访参加国际会议、开展实地考察及文化交流。学院邀请国外学者来访交流,开展讲座、交流、研讨等多项活动近50场。与韩国财团签订两份有关支持韩国籍师资协议,落实2位韩国籍外教到任全职开展教研工作。协同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就意大利语专业建设提供经费支持签订协议,落实16000欧元经费对专业建设的支持。与泰国艺术大学考古学院完成合作协议备忘录签订。

俄语系宁琦老师获颁俄罗斯“友谊勋章”,俄罗斯副总理切尔内申科到访北大为其颁发。阿拉伯语系吴冰冰、西亚系时光和刘英军三位老师获伊朗总统赛义德·易卜拉欣·莱希授予“伊朗学科研与教学暨伊朗文化推广杰出学者”称号。西亚系刘英军老师的专著《文学对民族记忆的重构——伊朗史诗〈库什王纪〉研究》荣获伊朗第30届国际图书奖。东南亚系熊燃老师凭借译著《泰国诗选》、《东北孩子》荣获2023年“素林特拉查”翻译奖。南亚学系唐孟生教授与孔菊兰教授获巴基斯坦“卓越之星”勋章。亚非系刘迪南副教授由蒙古国总统颁发象征中蒙友好交流崇高荣誉的蒙古国“友谊勋章”。西班牙语专业赵振江老师获智利使馆颁发“中智建交50周年友谊勋章”。

、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瓶颈与挑战

随着教师队伍老龄化和部分资深教师的退休,学科整体师资数量有所减少,教授队伍规模相比以往有所萎缩。在新体制下,如何吸引和培养高水平青年教师,特别是精准支持冷门学科和非通用语种方向的师资,是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外语学科的多语种特性和冷门学科的特殊需求,要求更加灵活和精准的师资培养与管理机制。

    未来,本学科点制定专门政策支持冷门学科和非通用语种方向的发展,优化教师考评机制,尊重学科差异,为非主流学科提供灵活支持。加大青年教师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吸引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潜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团队,并通过海外访学与合作研究等方式提升其学术能力。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新老教师在学术传承与创新中的平稳过渡,持续提升师资队伍的规模与质量。

 

学科发展方向均衡性与全面性不足

学科在保持传统强势方向(如欧美文学、西方语言学研究)的同时,部分冷门绝学和非通用语种方向的发展力度相对不足,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多语种教学与研究方面,仍需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尤其是拓展非英语方向的研究深度和教学优势。

    接下来,本学科将继续巩固欧美文学、西方语言学等传统优势领域的领先地位,同时加大对冷门绝学和非通用语种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研究计划,为这些领域提供更充足的资源保障。重点推动翻译学、国别与区域研究、数字人文等新兴方向的发展,完善学科布局,确保学科在多样性和全面性上的持续拓展。

 

国际化水平与全球影响力有待提升

尽管本学位授权点在国内具有显著的引领作用,但在国际化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国际学术界的标志性成果、学术话语权和国际学术合作等方面,尚未完全匹配其国内顶尖地位。当前的国际化程度乐投在线登录体现在学生层面,而在教师团队的国际化建设和学术研究的全球影响力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未来,本学位授权点将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定期组织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成果走向国际。组建国际化研究团队,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术合作,提升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标志性地位,努力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

 

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结合需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结合尚有改进空间,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和方向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当前的项目制改革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需继续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明确的发展路径和实践机会。

    继续推进“专业+项目”制,完善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强化跨学科、跨领域的课程设计和实践项目,例如多语种口译、文学翻译、数字人文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国际视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立德树人”理念,注重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推动“外语+”模式,为国家战略需求培养高端外语人才。